河灯里的影子

“河灯里的影子” (hé dēng lǐ de yǐng zi) 这个短语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空间。它可以有多种解读,取决于你想要表达的情感或场景:
1. "思念与哀悼 (Missing Someone & Mourning):" 在很多文化中(尤其是东亚),人们会在水边(如河边、海边、湖边)放河灯来祭奠逝去的亲人或思念远方的故人。 河灯漂浮在水上,烛火摇曳,映照出水面和灯上(可能绘有愿望、面孔或佛像)的影子。 这“影子”可以象征着: "逝者的形象:" 人们对着灯影,仿佛能看到已故亲人的面容,寄托哀思。 "思念的化身:" 影子是光与暗的交界,如同思念在心中明灭不定,既清晰又朦胧。 "无法触及的过往:" 影子在水中晃动,象征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,以及现实中无法重温的失落感。 "愿望的投影:" 灯上绘制的愿望或符号的影子,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祝福或对未来的期盼。
2. "迷茫与希望 (Confusion & Hope):" 河灯在水面上漂流,影子也随之

相关内容:

网友投稿

我永远记得那个中元节的夜。那年我十六岁,跟着奶奶回闽南老家祭祖。青石板路被月光浸得发凉,祠堂前的老槐树在风里摇出沙沙的响,像是谁在暗处轻轻翻书。

奶奶总说,中元节的鬼门关是午夜开的,那时天地间的阴气最重,活人若撞见游魂,不必害怕——它们只是来收阳间亲人烧的纸钱、接河灯里的光。可那晚我亲眼看见的事,却让这句话在后来很多年里都成了我心底的刺。

那天傍晚,我们在祠堂摆了供桌。三碗糯米饭、五色果、半只烧鸡,香炉里插着九支线香,烟缕在暮色里斜斜地升,像要勾住天上的云。奶奶教我折河灯,用竹篾编成小船,糊上白棉纸,船头点一支红蜡烛。她说,这灯是给水里的亡魂引路的,火不灭,魂就不迷。

“阿囡,你折的船头要翘,像鸟嘴那样。”她枯瘦的手握住我的手,在竹篾上压出个弧度,“这样才载得住思念,载得住魂。”

我望着她眼角深深的皱纹,忽然想起邻居阿婆说过的话——奶奶年轻时是“走阴”的人,能替人问米招魂。可她自己从不提这些,只说老了就怕凉,怕夜里起风。

入夜后,我们提着河灯去村外的溪边。月光把水面照得像碎银,远处有零星的鞭炮声,是别家在烧纸钱。奶奶蹲在岸边,用火折子点蜡烛,火苗刚蹿起来,就被风扑得晃了晃。她抬头看我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:“莫怕,风是来接灯的。”

可当第一盏河灯漂进溪中央时,我看见了。

那盏灯的蜡烛突然灭了。不是被风吹灭,是瞬间黑下去,像被什么捏灭了火芯。紧接着,我看见灯边浮起一团影子——不是水波的倒影,是个半透明的人形,穿月白衫子,发髻上斜插着根银簪子。它浮在灯旁,伸手去碰那盏灭了的灯,指尖刚碰到纸边,整盏灯突然沉了下去,像被拽进了水里。

我吓得僵在原地,喉咙里发不出声。奶奶正低头点第二盏灯,没注意到我的异样。等她抬头时,那影子已经不见了,水面只剩一圈圈涟漪,慢慢散在月光里。

“阿妹?”她叫我。我指了指刚才影子出现的位置,想说话,却发现手在抖。她顺着我的手指看过去,只看见一盏正在漂远的河灯,烛火在风里轻轻晃。

“是看见什么了?”她轻声问,手里的火折子又亮了亮。

我摇摇头,不敢说。可等我们放完所有河灯,准备回村时,我又看见了——在最后一盏河灯漂过桥洞时,桥墩下浮起另一个影子,这次是个穿灰布衫的老头,背有点驼,手里拄着根竹杖。他望着河灯的方向,嘴唇在动,像是在说话,可我没有听见声音。

那天夜里我发了烧,额头烫得像块火炭。奶奶用井水浸了毛巾敷在我额头,嘴里念叨着“莫怪莫怪,孩子不懂事”。我迷迷糊糊听见她跟阿婆说话:“今年的阴气重,水里的魂多了……”

后来我才知道,那天村里确实出了桩怪事。村东头的陈阿公,前几日刚下葬,他的河灯就是第一个灭的。而桥墩下的老头,是三十年前溺死在溪里的货郎,至今没人给他烧过纸。

现在每年中元节,我还是会回老家放河灯。可我再没见过那些影子。奶奶说,那是因为我大了,阳气重了,魂不敢近。但我总觉得,是那些魂收到了灯,收到了我们的念,所以安心走了。

只是偶尔在深夜,我会想起那个中元节的夜,想起月光下浮起的影子,想起奶奶说“它们只是来收礼物的”时,眼里的光。那光像河灯的火,暖得让人想掉眼泪。

你们呢?在中元节有没有遇见过什么说不清的事?是看见影子,听见声音,还是心里突然涌上来的念?说来听听吧,或许那些魂,也在等一个能听见它们故事的人。

关于作者: 网站小编

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,学习资源下载网站,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、网站程序源码下载、编程技术论坛、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,提供原创、优质、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。

热门文章